陶瓷中的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史
“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是上海博物馆东馆全新策划推出的常设陈列。展览既是一部浓缩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也是海内外首个以陶瓷为媒介,展现隋唐至明清,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通史陈列。
展览精选365件/组展品,其中近半数为首次公开展出,全面展现隋唐、宋元至明清,中国贸易陶瓷面貌的历史变迁,几乎将代表性品种一次完整呈现。
在系统展现外销瓷品类的基础上,展览进一步透过器物为公众揭示贸易陶瓷的核心与前沿问题:
第一、生产与运输。从唐代扬州港汇聚南北瓷器,到宋元明州、福州、泉州、广州港对浙、闽、粤沿海窑业的推动,再到明清月港、广州港成就的漳州窑、广彩等新品种,展览以丰富的实物、地图,以及多媒体演绎,向观众呈现瓷器生产与港口、贸易变迁的密切关联。
第二、航线与范围。唐代黑石号、宋代南海I号、元代新安沉船、明代万历号——展览通过不同时期的沉船、器物流布与市场变迁,生动展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航线、范围与市场的拓展历程。
第三、影响与交流。中国陶瓷与海外窑业的互动是近年贸易陶瓷研究的最新方向,展览甄选高丽、越南、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受中国影响的产品,也精心选择隋唐至明清,中国陶瓷受外来影响的实例,通过对比呈现技艺交流的魅力。观众可以在展厅中一次看全这些罕见珍贵的代表性产品,这在国内陶瓷展览中绝无仅有。
从贸易陶瓷的代表性品种,到港口变迁、运输航线、贸易范围,再到中外窑业互动,展览涵盖了贸易陶瓷的基本面貌,核心问题,以及前沿研究,甚至暗藏了一些瓷器鉴定小彩蛋,堪称一部生动、全面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
陶瓷不仅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其丰富多样、深入各阶层生活的特质,也使之成为探究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展览透物见史,透过陶瓷讲述趣味盎然的中外政治与文化交流史。
第一版块“隋唐时期:中外交融、海贸初兴”以丝路驼队开篇,透过陶俑中的粟特人、昆仑奴等,展现外来人口遍及大江南北的盛况;也通过陶瓷中多姿多彩的胡服、胡舞、胡乐,以及异域造型与纹饰,呈现当时中外交融的风尚、娱乐、信仰与器用。
第二版块“宋元时期:千帆相竞、窑火连绵”虽重在表现陶瓷贸易的爆发式增长,但透过建盏、柳斗罐、香炉、花瓶等个案研究,配合图像材料,生动体现了中国器物在日本茶道、花道中的地位,其代代相传、备受珍视的流传过程更成为中日交流的经典案例。
第三版块“明清时期:越洋通衢、东西汇融”以明初作为外交礼物的瓷器开篇,展现器物背后的政治外交史;再通过中东、日本、欧美等市场对中国陶瓷的消费、审美与使用,比较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认同、碰撞与融合。瓷器上最早的中西交流图像、油画与器物的比对以及原样陈列的欧洲瓷器装饰柜是不可错过的展览亮点。
陶瓷交流展打破传统贸易瓷展的思路,以更广阔的视角呈现从隋唐至明清,中外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展览还以多媒体形式,提供中西交流的详细年表,方便有兴趣的观众在历史脉络下观察、理解展品。
展览本身基于深厚的研究基础,但以易于理解、饶有趣味的方式呈现,将枯燥的研究内容可视化、图形化。比如,将全世界的元青花出土点绘成一张地图,观众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当时的贸易范围;又比如,将东印度公司的档案数据转化成时间图像轴,使贸易品种与数量一目了然。展板图文、展品、小说明文字,构成相互配合的阐释体系,观众无需额外讲解,也能了解展览内容。
文明之间的交流是穿插、打破、交叠的过程,这一理念也被转化成展览设计的元素,在展柜、展台的形式中体现,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展厅采用大面积低反射玻璃,观展面不见玻璃拼缝,配合通透、明快的照明风格,最大程度地体现陶瓷的色彩和工艺细节,提升观展舒适度。
在东馆现代、简洁的明快空间内,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时代力量,一如展厅中破墙而出,仿佛走向城市的驼队。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从来紧密相连。
胡人骑骆驼俑
彩色釉陶
唐(公元618—907年)
体型庞大的双峰骆驼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戴尖帽,正在吹奏乐器,塑造的应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的古老民族,以擅长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自北朝至隋唐以来,很多粟特人赴中国经商,在中土定居。他们充当了欧亚大陆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介。这件彩色陶俑展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队奔波的繁荣盛况,是当年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
模印贴舞乐纹执壶
长沙窑
唐(公元618—907年)
李雪莱、林嗣淇捐赠
壶以模印贴花装饰了一组胡人舞乐:一人立于毯上跳西域流行的胡旋、胡腾舞,一人吹笛,另一人持拍板,与舞蹈的节奏相应和。擅长乐舞的胡人将异域舞蹈、乐器带入中国,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也使这些外来文化逐渐融入社会生活。长沙窑瓷器上的胡人乐舞纹饰,正是当时中外交融的丰富生活的见证。
模印骑射人物纹凤首壶
彩色釉陶
唐(公元618—907年)
此瓶形制由金属“胡瓶”演变而来,胡瓶出自萨珊波斯,在粟特地区也有生产。唐代从西方输入的金银器中即包括此类胡瓶。这件凤首壶在胡瓶基础上略加改变,壶口微侈,以凤首替代鸟嘴形流口,凤口衔有一颗宝珠。壶腹为模印成形,腹部两面各有一个大的开光,模仿的金银珠焊缀效果的地纹。开光内一面饰浮雕凤纹,凤鸟口衔宝珠,单足立于莲台,另一面为帕提亚射击图案。此器是东西方风格与技艺融合之作,体现了盛唐的时代面貌。
黑釉兔毫盏
建窑
宋(公元960—1279年)
建窑是福建地区以生产黑釉茶盏而闻名的窑场。宋代饮茶方式发生变化,以点茶为主,斗茶风尚盛行,黑釉盏能突出白色茶汤,因此盛行。此件建窑盏胎质致密,因窑变而出现兔毫纹。此外,建盏还有曜变、油滴、鹧鸪斑等不同种类。随着饮茶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建窑盏也流传到日本,在日本茶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备受珍视,代代相传的名物,传承至今。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窑
元(公元1271—1368年)
此件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是元青花中的代表作品,为典型的梅瓶款式。其胎质坚实,釉色匀净。瓶身以卷草及回文分为三个区域:肩部饰云肩纹,内填水波地,绘莲池鸳鸯及仙鹤;腹部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变形莲瓣纹。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绘画精细,青花呈色青翠浓艳。青花瓷器在元代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曾大量输入中东。元青花的热销使得青花成为中国瓷器的代名词,也奠定了日后景德镇“天下瓷都”的地位。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景德镇窑
明永乐—宣德(公元1403—1435年)
此件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颈肩部装饰有曲形把手和独特的直方流。整件器物仿照伊斯兰金属执壶烧成,惟方形流部的出水口改为葫芦形,体现了中外交融的特点。通体以青花装饰,腹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纹样,呈色深沉浓艳。此件执壶是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特地为伊斯兰地区烧制的“国礼”,经郑和下西洋船队及陆上丝绸之路输入中东,是当时中国与中东交流的见证。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盘
景德镇窑
明正德—嘉靖(公元1506—1566年)
这件景德镇窑青花葡萄牙王室纹章瓷盘是最早的欧洲订制瓷之一。盘心绘双狮戏球,外壁绘五个小圆章,以如意云纹间隔。其中一个为浑天仪,另有两枚“IHS”标记。在16世纪,浑天仪标识是葡萄牙王权的代表。此盘上的浑天仪绘制得并不准确,陶工将字母简化误写,这种生疏与误写是早期中西交流中的有趣现象。此件青花瓷器记录了最普通的中国民众首次触摸到西方的反应,是中西方早期交流的绝佳史料。
红绿彩阿拉伯文盘
漳州窑
明晚期(公元1522—1644年)
此件明代漳州窑产的红绿彩阿拉伯文盘,内壁以绿彩绘有八个圆形开光,以红彩书写了阿拉伯文,文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主宰安拉。明代隆庆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贸易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带动了漳州窑业的发展,漳州生产的瓷器源源不断被销往海外。此盘应是专为伊斯兰教徒特别定制的外销瓷,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脉络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研究价值。
白釉蓝彩开光博古图盘
萨菲王朝
十七世纪
此件白釉蓝彩开光博古图盘由伊朗萨菲王朝陶工模仿借鉴克拉克瓷的造型及纹样制成。盘沿饰花卉,盘心为博古图。盘底还描摹了中国的四字款识,但当地陶工不识汉字,只是模仿了方块字的造型和横竖交错的笔划。中东地区对中国青花瓷的仿制可追湖至14世纪晚期,为了接近中国瓷器细腻、洁白的质感,陶工以石英末作为胎泥孱料制成熔块胎陶器。这些波斯陶器除了在本地及亚洲市场流通外,也在中国瓷器因海禁陷入贸易低谷时,作为替代品行销海外。
白釉蓝彩开光花卉纹瓶
葡萄牙
十七世纪
葡萄牙白釉蓝彩开光花卉纹瓶的纹样模仿中国克拉克瓷,颈部开光内绘花卉纹,肩部和腹部都是典型的博古及花卉纹样。16世纪晚期,葡萄牙陶工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釉陶、以及由本国商船大量运回国内的中国青花瓷器的影响下,开始生产白釉蓝彩的锡釉陶器。部分仿制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可充当中国瓷器的替代品出口到欧美各国。但17世纪60年代起,因受到了质量更佳的代尔夫特釉陶的冲击而衰落。
白釉蓝彩开光人物风景图盖罐
荷兰代尔夫特
十七世纪
此件荷兰代尔夫特白釉蓝彩开光人物图盖罐的器型纹饰皆模仿康熙青花盖罐。罐肩部饰缠枝花卉,罐身开光,饰博古花卉、庭院仕女及庭院人物,盖面亦绘有庭院仕女与博古花卉。17世纪中期,代尔夫特成为荷兰的制陶业中心。陶匠们以白色锡釉覆盖器物表面,并在锡釉和蓝色纹饰上再覆一层透明釉,使得蓝色钴料与釉面更显光滑,模仿瓷器的洁白莹润,“代尔夫特蓝”因此声名远播。这件盖罐底部有“G K”字样,为代尔夫特地区 “三陶桶”陶瓷工厂的经营者格里特·彼特兹·甘1679—1700年间的记号。
瓷器陈列柜
荷兰倪汉克先生捐赠
瓷器柜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捐赠,柜内摆放的瓷器自其祖父一辈开始收藏,展现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陈列使用场景。17世纪中叶起,欧洲出现了许多瓷器厅室。王公贵族们以大量瓷器装饰墙面,室内装饰富丽堂皇。18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的使用阶层进一步扩大到中产阶级,审美风尚开始发生变化,这类瓷器陈列柜开始流行,柜内陈列的瓷器体现了藏家的财富和声望,而瓷器摆放、排列的对称性、平衡性和韵律节奏也体现了收藏者的品味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