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纳新·精雕细作——上博东馆陶瓷馆的创新与超越
6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陶瓷馆”正式对观众开放,这是一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通史”,以时间为主线,以地域空间为经纬,将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艺术魅力、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展厅位于上博东馆3层,面积17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570余件/组,其中约50%的展品是首次在陶瓷馆亮相。而相比原来的陶瓷馆,在展厅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展品总数增加了近百件。
承古纳新:
陶瓷史叙事体系的完善与时代呈现
上海博物馆东馆陶瓷馆是在人民广场陶瓷馆原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了近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新的考古发现,对早已成熟的陶瓷史体系进行增补、修订与扩充,使其更为全面和完整。
深化展览结构,加强主题区分。例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按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区域分开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将南朝与北朝陶瓷分别展示,突显两地工艺与风格的差异;将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分开展示等。
细化展览单元,新增设了山西瓷器、明末清初瓷器、明代龙泉窑瓷器等专题展区。
根据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幅增加了对长沙窑瓷器的展示,彰显其重要地位;重新定位“官钧”瓷器,将其从宋代移到明代等。此外,许多器物的定名、窑口归属及生产年代的判定,在新的研究成果与考古新发现的支撑下得到了重新审视与精确调整。
增加了多媒体互动展项。新增设唐宋元时期窑址地图展项以及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明清官窑款识展项,并制作了6个通俗易懂的制瓷工艺的动画短视频。
新增设了一个可触摸文物的展项,是国内展陈理念的一次突破。让文物离开展柜玻璃的约束,观众可以直接用手来感知古代陶瓷的实体,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直观体验。
艺术与精粹:
形式设计的双翼
1996年上博人民广场馆的建成,惊艳了整个文博界,其现代化的设计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博物馆的固有印象,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28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博东馆的建设,能否创新突破,超越经典,再次引领潮流,自然令人期待。
陶瓷馆形式设计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是高度艺术化的设计;二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也是博物馆展陈设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艺术化设计
强调将展览空间本身打造为艺术作品,通过创新的布局、色彩、光影和材料的使用,营造出沉浸式的审美体验。艺术化的展陈不仅展示文物之美,更通过设计语言,让展览空间成为传递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感的媒介,让观众在充满现代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欣赏古代陶瓷艺术,实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和谐统一。
序厅的GRG艺术墙,以其生动的拉坯形态,艺术性地再现了陶瓷的诞生,展现了制瓷工艺的千变万化以及陶瓷艺术的无限可塑性,为整个展览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气息。此外,由景德镇陶瓷匠人精心烧制的陶瓷镂空立体馆标,不仅是历史上的首创,也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种体现。
墙壁的主材选用了高档莱姆石材,其自然质感与现代艺术化的展厅设计完美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现代又不失高雅的展览空间。
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划分,即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上又非常的通透,反映了艺术化设计追求的整体美感。
细节追求
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体现了陶瓷馆对专业精神的坚守。
为了营造最佳的观赏环境,采用先进的照明技术模拟自然光线,确保展厅内部光线充足,并为展品提供均匀而柔和的光照;通过设置底光以及精确的光源定位和光线角度调整,减少展台上的阴影;根据不同展品的特点,调节照明的色温和亮度,以确保光线能够真实地呈现展品的色彩和质感。
展柜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悬浮的中心展柜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圆形展柜与C形展柜的设计,是对视觉艺术与展陈设备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尤其是双螺旋曲面C形柜为国内制作难度最高的专业展柜、灵感来源于莫比乌斯环。
其它诸如展板、说明牌、文物支架等的设计同样颇费心思。文物支架以简洁的线条和形状呈现,避免分散观众对文物本身的关注。此外还特意请来上博专业的陶瓷修复师对支架进行随色处理,使其颜色与展品协调一致,进一步降低视觉突兀感。
这些细节上的用心不仅让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展品本身的美感,也使得整个展厅的设计更加完善和谐。
重点展品信息
青釉弦纹尊
青釉弦纹尊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敞口,弧腹,高圈足外撇。胎体致密,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弦纹及麻布纹装饰。原始瓷,由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过1200℃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色或褐色,它是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由于它们的釉色均不同程度的偏青黄色,所以也称为原始青瓷。正是原始瓷的出现,为东汉以后成熟瓷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绿釉贴花人面纹壶
绿釉贴花人面纹壶
北朝(公元439—581年)
通体施暗绿色釉,有细碎开片,器底局部露胎处泛红,胎质略疏松。在腹部装饰的繁复模印贴花中,以四个人面纹形象最为独特,人面属异域男性形象,面部特征呈现出眉弓隆起、眉毛浓重,深目高鼻、颧骨凸出、额发卷曲、长发中分,唇上蓄须的异域风格。此类釉陶壶存世数量极少,是反映北朝时期丝路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岳州窑青釉鹦鹉杯
岳州窑青釉鹦鹉杯
隋(公元581—618年)
胡惠春、王华云伉俪后人捐赠暂得楼旧藏瓷器,这是一种饮酒器,仿自古代一种以珍惜的贝类鹦鹉螺制作而成的鹦鹉螺杯。隋至唐初开始出现模仿其造型的陶瓷器,有青釉、白釉、三彩等品种。这种别具一格的酒具格外受到诗人的青睐,屡屡见诸吟咏,如李白的《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凰” 以及宋代陈与义《赴陈留二首》“平生鹦鹉盏,今夕最关身 ”等。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北宋—金(公元960—1234年)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微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口沿无釉镶铜边,为覆烧器。覆烧技术是北宋时期定窑发明的一种装烧技术,在同样窑炉、同等燃料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同时减少器物变形,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盘内印云龙纹,内壁印绵密祥云,形成云气缭绕的氛围,衬托着盘心的蛟龙,龙鳞历历,须发飘逸,宛若腾云驾雾一般。此器工艺精湛,印花清晰可辨,实为定窑不可多得之佳器。
汝窑青釉盘
汝窑青釉盘
北宋(公元960—1127年)
撇口,圈足微外撇,裹足满釉支烧,底部有三个支钉痕,细长如芝麻。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通体施青釉,呈天青色,如雨过之后的天空,素雅清丽,釉面有细密的不规则冰裂纹开片。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因产品精美,生产时间短,存世量稀少而被历代文人及收藏爱好者所追捧。
哥窑五足洗
哥窑五足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圆唇,直腹,平底,矮圈足不着地,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五个如意形扁足,内心有细小的六个支钉痕。胎厚釉润,釉呈米黄色,釉面密布大小开片,褐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的“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的一大显著特征。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公元1271—1368年)
通体绘青花纹饰,构图繁密而不乱。从上往下分5层,口沿外侧绘海水波涛纹;肩颈部绘缠枝莲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再往下为一周卷草纹,胫部为变形莲瓣纹。每层纹饰之间都以两道弦纹间隔开来。整体造型规整,形制为元青花大罐的典型风格。青花呈色纯正,艳丽夺目,铁锈斑斑,为典型的进口苏麻离青料呈色。釉色清亮光洁,滋润细腻。
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
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僧帽壶因其壶口的形状如僧帽边缘折起而得名,这种器物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器身施白釉,釉色温润甜静。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御器厂烧制的白瓷是极为名贵的品种,深受永乐帝的喜爱,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甜白”瓷胎中增加了高岭土的比例,而在釉料中又增加了钾长石做助熔剂,这些都为提升瓷器的白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窑五彩采莲图瓶
景德镇窑五彩采莲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这种瓶式因其形制与木棒槌相似而被称为棒槌瓶。器身以五彩装饰,所绘为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暑,命内侍宫娥放舟采莲的故事。在万历刊本的《李卓吾先生批评玉合记》第二十二出“西幸”版画插图中可以找到其粉本来源。五彩,是一种釉上彩,通常以黑褐色的“珠明料”和矾红勾勒轮廓线,再在其中填紫、绿、黄、蓝等颜色。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
清康熙(1662—1722年)
胡惠春、王华云伉俪后人捐赠暂得楼旧藏瓷器
本器为典型的康熙官窑瓷器。整体造型小巧精致,制作规范,修足精细。器外大面积呈色苹果绿,仅在器盖的顶部、盖口沿一周及器下部近足处可见豇豆红釉色。苹果绿釉是豇豆红釉的窑变异色,其本意是要烧造豇豆红釉,但经窑火煅烧后幻化出清新可人的苹果绿色,较普通的豇豆红器物别有一番趣味,这种非人力可为的窑变异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极为罕见。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张永珍捐赠
此瓶是雍正粉彩瓷器中烧造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代表了中国粉彩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器身以粉彩绘蝠桃纹,取“福寿双全”之寓意。粉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与五彩不同之处在于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烧成后就会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给人一种粉润柔和之感。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用珐琅彩画九只鹌鹑,寓意“长治久安”,器底以釉上蓝彩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珐琅彩瓷是最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进一步发展,制作极为考究,成本高而产量低,制品多数为小件器物。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先由景德镇官窑选用最好的原料制成白瓷,烧好后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其绘画多出于清宫画师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