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以景德镇为中心,在前朝的基础上,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呈现出全国普遍发展的局面,反映了明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装饰手法方面,青花和彩瓷品种更为丰富,工艺成熟,进入了黄金时代。在装饰题材方面,取材于生活和自然,与统治阶级的喜好息息相关。在造型方面,官窑器物制作精细而民窑器物质朴粗犷。总体来说,明代陶瓷的制作达到比较精巧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具备了近代的基本特征。其风格也与当时哲学领域的思想分不开,如王守仁主张的“格物”,王廷相主张的“实历”,王艮主张的“百姓日用即道”等,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明代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高峰期之一,瓷器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在明代,中国陶瓷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瓷制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远销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不仅反映了明代陶瓷在制作技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同时也表明了明代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陶瓷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笔绘、色釉两种,其中笔绘占据主要地位。明代陶瓷笔绘装饰的代表品种有青花瓷和各种彩瓷等。
明代彩瓷主要指釉上彩和斗彩。釉上彩从低温色釉发展而来,明代制瓷工匠将之与青花相结合,形成了斗彩的新品种。彩瓷的出现使得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使得磁州窑和龙泉窑等历史
名窑逐渐没落,其成功要归功于高质量白瓷的出现,色彩丰富,有红、黄、蓝、绿、黑、紫等,品种有釉上红彩、青花红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等。成化斗彩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彩瓷品种,它的成就在于形成了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其前期准备阶段是宣德朝的青花釉上红彩。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获得极大发展,青料品种丰富,风格多样,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品种。永宣年间则是青花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胎釉精细、青色浓艳、器型多样、纹饰优美,其钴料运用从伊斯兰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含锰低而含铁高,青色浓艳有黑色疵点,是永宣青花难以复制的成功之处。
明代的高低温颜色釉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种更加丰富,对金属着色剂的掌握也更加成熟。
明代陶瓷的装饰题材极为丰富,有的取材于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的来源于宗教,有的来源于异国文化,不仅说明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聪明才智,还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明代瓷器的彩绘主要以图案为主,以一种或几种动物或植物为中心,配以辅助纹饰组成完整的图案。
成化年间的斗彩往往装饰有芳草斗鸡、人物莲子等题材,嘉靖之后主要有各种动植物纹样,同时吉语和谐音装饰如“福寿康宁”“寿山福海”等也很流行。
明末由于民窑打破了官窑对图案装饰程式化的束缚,出现了许多新题材,如虎、牛、猫、虾、鹦鹉、鹭鸶等,特别流行画写意山水,在画旁题诗。
道教题材的瓷器在嘉靖年间开始流行,主要有八仙、八卦一类,而佛教则以璎珞和八宝最多。
明代陶瓷款识的特点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永乐年款以四字篆款为主。“宣德年款遍器身”,有横款和竖款,以六字款居多。宣德之后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几乎没有官款器物出现。成化款以六字居多,以双方框线、双圆圈线为主。弘治款款字秀丽,以六字款为主。正德款有四字和六字款,有双方框线和双圆圈线,排列较复杂,分为双行直款、单行横款、环形款、十字款等。嘉靖之后,民窑器物获得极大的发展,款识丰富,比较多见的有“大明年造”款,一部分红绿釉上彩器物上有“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等款,一些精致的器物上会有堂名款,如“沈府佳器”“赫府佳器”等。此外,嘉靖年后大量民间日用青花器物上有吉语款,如“富贵佳器”“天永佳器”等。
器物展示//Display of artifacts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明洪武,高4.4厘米,口径55.8厘米,足径34.8厘米。清宫旧藏
盘通体呈12瓣菱花形,圈足也随器身作花瓣形起伏。折沿,浅弧壁,菱花形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绘折枝牡丹、石榴、菊花、茶花,内底绘怪石、牡丹,以回纹作边饰。外壁绘与内壁相同的折枝花卉纹。圈足内砂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此盘属于目前所见洪武官窑瓷盘中最大类型的盘子,通体甚至连圈足都做成菱花形,而且烧成后不变形,实属不易。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5.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9厘米。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谈及明永乐时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者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青花压手杯(狮球心)】明永乐,高5.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3.9厘米
杯撇口,丰底,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杯心单圈内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9道。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纹饰安排主次分明,杯内纹饰布局简洁,外壁纹饰以柔和的线条组成二方连续缠枝花图案。青花色泽深翠。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堪称是明代永乐时期独有的名贵器物。
永乐压手杯的款识,蝇头小字,清晰可辨。在画面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款识与花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为了写款而写款,而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既告知器物的年代,又使人赏心悦目。狮子滚绣球是民间表示吉祥的一种舞蹈,以此为题材画在杯的内心,将“永乐年制”四字写在球内,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工匠们高雅的艺术修养
【青花缠枝花纹罐】明永乐,高17厘米,口径14.4厘米,足径9厘米
罐直口,溜肩,鼓腹,小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卷草纹,肩、圈足外墙均绘海水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云头含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新颖,纹饰繁密,描绘细腻,形制和纹饰均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五彩山石花卉罐】明宣德,高10.9厘米,口径10 厘米,足径13厘米
直口微敛,圆肩,扁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肥润。外壁在洁白的釉面上以五彩为饰,口沿绘2圈红彩弦线,肩部为倒垂的莲瓣纹,腹部绘有缠枝牡丹图,4朵牡丹盛开,图案以赭彩勾边,排列有序,色彩艳丽。底白釉,无款。
五彩殊为少见,传世品中有少量的盘、碗、罐等器,此罐虽残破锔补,但国内仅有1件,倍加珍贵。
【鲜红釉盘】明宣德,高4.2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5厘米。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釉色纯正,是宣德红釉瓷的代表作。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高45.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5厘米
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斗彩三秋杯】明成化,高3.9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2.6厘米
成化斗彩杯有多种式样,此杯属于其中的一种。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内光素无纹饰。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纹,间以飞舞的蝴蝶。青花发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红、黄、姹紫等。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无光,为成化斗彩所仅有,也是后世仿品望尘莫及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园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历时三个月,故有“三秋杯”之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杯造型轻灵娟秀,胎体薄如蝉翼,施彩淡雅,画意清新。特别是飞舞于花草间的彩蝶,欲落还飞,须足毕具,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斗彩团花菊蝶纹罐】明成化,通高11.1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5.6厘米。清宫旧藏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肩及颈部均绘青花水波纹,水面漂浮红、黄、绿相间排列的团花,寓意落花流水。腹部绘团状菊花蝴蝶、菊花蜜蜂,上下交错排列,间以朵花。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上的全部纹样均先以青料勾画轮廓线,凡花卉均以绿彩填涂茎叶、以矾红彩或黄彩填涂花朵。蝴蝶或蜜蜂翅膀填涂绿彩、红彩或姹紫彩。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姹紫彩,亦称差紫彩,施彩较厚,表面干涩无光,故有“差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为成化斗彩所独有。
罐所附之盖应为清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厂奉旨所配。盖面绘团状菊蝶纹,周边绘折枝花纹,其上所填洋黄和豆绿彩是成化斗彩瓷器上所不见的。其填彩技法也不同于成化斗彩填彩时彩料常溢出轮廓线的的率意风格,而是严格控制在青花双钩图案轮廓线内。
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奉旨所配。此罐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菊罐”:“(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宣窑青花白地花囊一件(铜胆)……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窑五彩罐一件……宣窑青花白地豆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另做样带去,仍将罐与花囊在原处陈设。钦此。”
【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高13.3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2厘米
罐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盖平顶无纽。罐外施斗彩纹饰: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纹,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
此器胎体细腻洁白,釉汁莹润平滑,红、绿、黄诸彩搭配,谐调亮丽。罐盖与罐体的色彩和纹样有别,是清雍正时期所配。罐底青花楷书“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
【斗彩开光折枝莲花纹罐】明成化,通高12.7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6.5厘米。清宫旧藏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和近足处分别绘覆、仰月花纹。腹部均饰五个菱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莲纹,开光之间隔以上下呼应的折枝莲和花叶纹。罐附平顶圆盖,盖面微隆起。盖面绘上小下大正方形成90°角叠放,小正方形的中心绘朵花,四角均绘如意头纹。盖周边绘矾红彩卷草纹。青花发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红、绿、黄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开光是瓷器装饰方法的一种,系指在器物上先用线条勾描圆形、菱形等区域,然后在区域内描绘图案。这一技法能够起突出图案主题的作用。擅用开光技法进行装饰是成化斗彩瓷器的一个特点。
【青花婴戏纹碗】高13厘米,口径22.1厘米,足径7.5厘米
碗敞口,瘦底,圈足。里口沿画青花双线,外口沿饰青花勾云纹,碗外壁以婴戏为主题纹饰,20个婴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空间衬以山石、松竹、柳树、栏廊等。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无釉无款识。
据文献记载,正德青花使用的是江西乐平所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
此碗之造型色调、釉色、纹饰等方面均反映出正德青花瓷独特的风格特征。构图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明快,釉质莹润。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犹有宣德、成化朝之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兼而有之。正德官窑青花器处于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从此碗的造型及纹饰可见其中的转承。
【黄地绿彩云龙纹尊】明正德,高11.2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8.4厘米
尊撇口,圆腹,圈足。内施白釉,外黄地绿彩绘云龙纹,近底处绘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楷体“正德年制” 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黄地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但以正德官窑制品评价最高。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3厘米
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 “大明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青花芝桃仙鹤符箓纹盘】明嘉靖,高8.1厘米,口径57.5厘米,足径41.7厘米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以青花描绘仙鹤、蟠桃及灵芝纹。盘心青花双圈内书一符箓。素底无釉。外口沿下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盘形体硕大,作工精细,为嘉靖官窑产品。青花呈色蓝中泛紫,说明使用的是回青料。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嘉靖官窑瓷器上大量出现有关长生不老的题材,如灵芝、八卦、璎珞、八仙、云鹤等。此盘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厘米,口径12.7厘米×6.6厘米,足距7厘米
杯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古代青铜器。椭圆形口,配一铜制珊瑚圆纽镂空盖。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体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蓝色。腹部饰回纹、兽面纹和鼓钉纹各一周。釉面匀净润泽,釉薄处映出白色胎骨。杯底无釉露胎,署阴刻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嘉靖,通高33.2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24.1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硕腹,圈足。通体以红、黄、绿及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八尾红色鲤鱼姿态各异,极其醒目,莲荷、水草、浮萍为陪衬。近底处绘蕉叶纹。盖面绘璎珞纹,中心置火焰纹宝珠纽,盖沿饰鱼藻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 楷书“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
此罐是明嘉靖官窑青花五彩瓷器中的名品,形体高大规整,胎体厚重,色彩艳丽,构图疏密有致。所绘鲤鱼鳞鳍清晰,与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融合在一起,显得生动逼真。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55厘米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素底无釉。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明万历,高1.9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6.6厘米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可以避祸。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张天师名陵,又名道陵,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徒尊其为天师。传说中的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高4.4厘米,口径23.3厘米,足径16厘米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心微下塌。通体黄地素三彩装饰。内底饰双龙戏珠纹,外壁饰缠枝莲纹。圈足内施黄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的所有纹样均先用黑彩勾出轮廓,其内再填以紫、绿、孔雀绿、黑彩等。外壁黑彩晕散严重。盘的造型不太规整,龙纹随意性较强,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窑裂,反映出万历时期御器厂瓷器生产质量趋于下降的状况。在黄釉的掩映下,青花款呈蓝黑色。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明万历,高20.5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8厘米
壶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肩部附提梁和曲流。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五彩装饰。腹部绘莲池鸳鸯图。肩部绘云头纹一周,近足处绘变形莲纹一周。盖面绘花卉、飞雀和蝴蝶。柄与流上均绘串枝朵花。所用釉上彩以红、黄、绿彩为主。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壶为宫中饮茶用器。构图饱满,纹饰线条较粗,图案生动活泼。
明万历时期的五彩小件器与嘉靖时类似,品种略多,大件器越加盛行,大花觚(gū 音孤)、大蒜头瓶、大葫芦瓶等为典型器形。这时的五彩器几乎全是青花五彩,传世品中釉上五彩器很少。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明天启,高2.3厘米,口径18.2×11.7厘米,底径14.8×8厘米
盘呈海棠式,敞口,浅腹,圈足。口沿施酱釉。内底画红彩海棠式开光,开光内以五彩描绘江中泛舟图,江面上一位船夫正在划桨,船上坐有二人正在交谈,岸边衬以松树、山石。外底署青花花押款。
此盘造型别致,釉面洁白,器足圆润,画面主要以红彩为主,绿彩点缀其间,整体色彩淡雅,笔意粗率奔放,虽寥寥数笔,人物姿态却极为生动。据考证,此种海棠式盘系当时为适应日本市场需求而专门烧造的外销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以青花为饰,钟顶部和近口沿处各绘一周青花缠枝花纹,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此件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五彩云龙盘】明崇祯,高5.3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6厘米
盘口微撇,弧壁,圈足。胎体厚重,通体五彩,盘心青花双圈内绘一立龙,周围满饰红彩云纹,双圈外以绿彩饰海水礁石,外壁绘双龙戏珠纹。底白釉,青花双圈內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楷书款。甲戌年为崇祯七年(1634年)。
明成祖第三子高燧于永乐二年(1404年)被封为赵王。“赵府造用”款瓷器,为赵王府定烧用器。此盘从装饰风格及施彩特点都带有晚明时期的典型特征。此盘磨彩严重,但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王府用器,同样的器物并不多见,上海博物馆亦有收藏。
【青花人物纹缸】明崇祯,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9.5厘米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